主持人(陳彪):尊敬的路甬祥院士、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感謝各位出席第十八屆高交會中國高新技術論壇。
中國高新技術論壇是高交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十八年來的發展,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業界研討政策、交流休書、展現世界科技經濟前沿動態、推動國際交流合作的高層次平臺,以演講嘉賓的高規格和權威性而備受矚目。
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來自國內外的著名的科學家、經濟學家以及科技領軍企業高管出席開幕論壇并發表精彩演講。他們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路甬祥先生、高通公司總裁德里克·阿博利先生、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爵士、意大利國家新技術、能源與環境委員會(ENEA)前主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卡羅·魯比亞教授。再此,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表示衷心的歡迎和感謝!
今年是我國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大經濟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中國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連續轉換、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同時,我們也看到,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之中,各經濟體走勢分化,市場波動不定。再次背景下,中外各界人士相聚于本次論壇,以“創新驅動質量引領”為主題,共同探討發展之道,他們的真知灼見將為我們提供優異的視野和思考。
首先,我們要清楚的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路甬祥先生。路甬祥院士曾任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浙江大學校長等要職,不僅有豐碩的科研成果,更為推動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強工程科學技術隊伍和優秀人才的建設與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他將就“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科技與制造強國”給我們做精彩的演講。大家歡迎。
路甬祥: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同志們!我很高興應邀參加論壇,并做發言。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三步走制造建設的強國目標,今年召開的科技創新大會上總書記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他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和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的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這是我們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出發點。
今天我想以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科技與制造強國為題談一點認識與各位分享。主要內容分三個方向,歷史的回顧,新挑戰、新機遇、新特點,科技與制造強國。數學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基礎,建立了科技與產業創新,瓦特等人創造了蒸汽機,火車等,英國的國力快速提升,1860年英國工業占全世界的34%,引領了工廠化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子感應定力的出現,創建現代的教育體系,建立先進的標準,保護知識產權,崇尚自由競爭,創新創業,德國美國等國家創新能力快速提升,逐步的超越了英國,西門子、埃德森等發明了電器、電話,電燈,熱力學高分子化學等提供了科學基礎,美國、德國率先發展了石油化工,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新的動力與新的材料,材料科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機械工程等科學知識,德國人發明了具有現代乘用車基本特征的單人汽車,開創了汽車跟航空的時代,西門子波音等一批企業崛起美國、德國引領了電器化、自動化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科技與工業強國。
后來還有網絡等發明創新,帶動了發展,美國急需引領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的進程,日本、韓國也抓住機遇,信息化跟機電一體化的發展機遇為制造強國,這段時間IBM,因特爾等一批ICT產業崛起成為產業界的龍頭,新中國成立以來,毛主席、周總理等第一代領導集體確立了獨立自主,治理更勝的方針,建立起無完整的教育、科技、工業還有各方面的體系,1956年號召下科技進軍自主突破了兩彈一星,發現開放了大慶油田等,而且中國科學家率先完成了胰島素。
1978年召開科學大會,鄧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隨后頒布了專利法,還有特區,沿海開放城市,鼓勵引進再創新,創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實施了八六三計劃等等,中國的經濟實現高速的增長,到了1979年逐漸發生金融危機,中央決策實施,973計劃,知識創新工程,211,985工程,還有技術創新工程等,并且提出要建設國家創新體系。1999年美國駐南使館99工程,推動我國的我國防與經濟建社同步發展,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應對新變革,保障國家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新世紀01年中國加入了WTO,為經濟發展、改革創新注入了新的動力跟發展新的活力,2006年召開了新世紀首次科技大會,會上提出并且步入設施中國總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到了五年以后,到了2010年中國的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增值1.75%,今天馬書記介紹深圳地區的GDP的投入已經到了4.1%幾,已經到了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授權的專利得到162萬件,比五年前增長了四倍,科技與產業創新的能力,有力的支持了中國的發展,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成為全球購物貿易的第一大國。
歷史的經驗已經充分的證明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科技創新是核心,創新創業人才是第一資源,自主創新、科技創造引領技術與產業創新的關鍵,科技強則產業強,國家強則民族興,創新國家引領世界,創新的企業才能引領行業,注重教育與研發投入,構建開放合作,協同高校充滿活力的創新體系,才能夠為一個國家的科技產業創新提供有力的人才基礎和保障,保護財產全和知識產權,建立創新的法制環境,崇尚創新創業,寬容多樣探索的創新文化,是促進科技產業創新的必要氛圍和條件。
我們再來看一看我們現在面臨的新挑戰、新機遇,跟科技產業創新的新特點。信息網絡
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材料,生物醫療等基礎較差融合,引導了新的突破,將會引起新的產業,我國的科技與產業創新正迎來發展的新機遇,也存在在一些領域差距重新拉開的可能性,我們必須要抓住世界科技與產業變革,與我國發展方式轉型的難得的歷史交匯的機遇,尊崇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規律,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持發展引領未來,向世界科技與制造強國的目標歷史的跨越。
中國的互聯網、高速公路,軌道交通,寬帶基礎設施等是世界前列,移動終端的用戶超過了10.6億,網絡電商,智慧物流,智能制造等快速發展,大數據應用跟積累也是舉世無雙的,計算能力,量子通信等已經領跑全球,華為、中興、聯想等信息網絡企業快速崛起,新一代的信息網絡技術與產業創新的涌現,我們也應該看到面臨著可能被發達國家從云端掌控和信息網絡安全方面的挑戰,中國是一個風電、光電容量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在建的水電占全球一半以上,高壓技術全球領跑,信息可再生能源,智能電網等創新的機遇空間,但是也面臨成本效應、安全性、有效利用,服務創新等方面、技術挑戰和體制方面的戰略。5智庫的統計去年在寧夏甘肅地區風電、光電的比重最高達40%之多,不光有技術方面的挑戰,同時也有體制方面,我國是最大的纖維生產國和消費國,發展方式粗放,高端材料依賴進口,保障高端的需求十分的緊迫,但是也是科技創新、支持材料產業,綠色低碳,向中高端結構與功能材料攀登的大好的機會,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的制造大國,但是數字化、信息化的程度還比較低,基礎薄弱,自主設計研發的能力,制造服務的效應和附加值比較低,總體上來看出于全球制造、價值鏈的中低端,美國提出了工業互聯網,德國實施工業4.0,日本大力發展無人工廠,協同機器人等,全球的制造正向用戶為主導的個性化、定制,網絡系統,智能設計制造服務方向轉型,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中國制造2025,物聯網+,加快兩和融合,發展綠色智能,服務型的制造,逐漸向中國創新,中國制造,中國品牌轉變,會迎來全球制造創新變革的新機遇,但是也必須面對發達國家從制造業和新型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低成本制造的方向的挑戰。
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汽車制造與消費大國,高鐵投運歷程抄2萬公里,民航客流、科技需求增速全球第一。但核心技術、關鍵材料與零部件依賴進口,客機被背陰、空客壟斷。新能源汽車、先進軌道交通、客機制造、通用航空、指揮交通物流等科技與產業創新機會無限,也必須突破關鍵材料、先進發動機、智能導航、信息傳感、智能控制等基礎核心技術。
信息醫藥與大健康產業發展事關生態高效農業和13億人口健康,需要生物醫學,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等交叉融合,需求巨大、增長快速。我國該領域的信息化水平低、原創能力弱,高端醫療設備被國外(GPS)壟斷。上海跟深圳聯手的高端醫療設備,尤其是核磁共振的設備已經開始突破了壟斷,我們在基因測序、基因育種、基因編輯等的技術和臨床醫學應用規模和經驗已居全球前列,這個領域生物醫療和大健康產業領域是自主創新發展的一個必爭領域。
食品安全、防疫免疫、防災減災、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信息網絡,航天海洋等公共與國防安全挑戰嚴峻,需要科技與產業創新的有力支持,需求緊迫多樣,創新機會與空間巨大。
未來創新出現什么新的特點呢?首先是綠色低碳成為新目標。人們將致力于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綠色材料、工藝流程,產品和裝備,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和整體系統、社區、城市的氯類化,創造綠色生產與生活方式;
網絡智能成為新業態。萬物互聯、實施傳感,VR、AR、AI成為核心技術,將實現網絡協同智能制造,設計創造網絡智能產品,裝備與服務;創建網絡智能企業與智能社會。
開放融合成為新常態。學科交叉、產業跨界融合,創新方法多樣融合,終端·云端軟·硬件深度融合,跨國人才智力,大數據,大科學工程、全球網絡等開放融合。
合作共贏成為新追求。大數據、云計算、產業云等成為重創分享的新資源、合作共贏的新平臺、產業創新的新生態。
能源云載、空間海洋、高端制造、醫療健康、維納系統,安全國防等戰略新興領域成為科技與產業創新的新高地。
最后我想談一點關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科技與制造強國方面的想法。
黨中央、國務院確立了建設制造強國和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以發展新理念為指導,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務實推進改革創新雙輪驅動。
必須深化改革,突破一切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科技與產業創新發展規律,不符合時代要求,舒服創新發展的思想、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充分弘揚發揮制度優勢。認識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需要廣東、深圳這樣子先進地區先創先試。
堅持開放合作,學習世界先進科技技術的同時,必須提升創新自信心,著力提高自主設計研發、協同創新能力,在科技與產業重要領域,不斷取得基礎性、戰略性、原創性、乃至顛覆性、引領世界的創新成就。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從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從數量擴增真正轉變向質量效益提升,才能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雙目標”的實踐。才能從模仿跟跑走向并跑引領,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建設成為科技與制造強國。才能夠突破中等收入國家的陷阱,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一條要加強科技基礎前沿創新積累?;A核心技術缺失,科學知識創新與前沿技術創新儲備比較薄弱,是制約影響我國科技與產業創新的根源和瓶頸。我們必須要加強對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學科的繼續投入,著力支持信息、與制造、微納米、生命、能源等領域的基礎前沿研究,為科技自主創新提供前沿知識與原創技術支持;應該發揮科技與產業網絡和大數據優勢,應對只是網絡時代的新挑戰,在網絡、數據和信息安全等領域加大前瞻部署,力爭在網絡結構,數據分析理解、超級計算、安全理論與技術等方面取得原創突破。
為了適應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和融合創新,應積極支持物質生命、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人文心理、法律哲學等跨界交叉融合研究,為技術、管理、制度與業態創新匯聚新只是孕育新創意、培育新團隊。
我們應該支持下一代信息網絡,能源資源、先進材料與高端制造,空天海洋、生命與健康等科技與產業發現前沿問題和戰略方向的定向先導研究,為創新發展和中國制造儲備前沿知識基礎和戰略技術。
第二,建設協同高校、充滿活力的創新體系。大學與研究機構仍是創新傳播基礎知識與前沿技術的重要基地,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工業技術中心、重大科技工程、大數據、云計算、創新型企業和研發組織等是牽引推動國家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平臺和強大引擎。
我們必須要充分尊重人才和創新主體的自主權,而不是政府去指揮他做這個做那個,充分發揮失常在技術創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與決定作用,完善以創新績效為主要依據的分類評價制度,符合科技產業創新規律,促進協同創新,轉移轉化的創新收益分配制度。
必須要深化改革,進一步明細市場與政府職能,構建有效配置公共資源的體制機制,提升知識信息的共享水平,依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各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題,產學研用金協同創新、軍民融合創新、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充滿活力的創新體系。
貫徹實施《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國制造2025》,各地應放眼全球,發揚優勢,聚焦重點,強基提質,優化結構、轉型升級,著力提升教育培訓、大數據、云計算、標準檢測與基礎技術等支持服務能力;完善網絡互通、數據分享、智慧物流,云服務等創新生態。
第三要繼續開放合作,匯聚全球的創新資源。擴大開放、深化合作是提升創新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要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匯聚全球創新資源,促進創新要素跨境流通集聚,提升自主創新的水平和效率,提升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為勢。
我們要著力引進創新型人才、致力于先進技術,提升質量和水平。鼓勵境外創新機構、科技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鼓勵參與和提出并主導國際重大科技合作項目、大科學工程。
我們要以“一帶一路”戰略為核心,促進與研發國家發展共創共享供應的科技與產業合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科技信息、經濟法律咨詢服務,依法保護產權,共創投融資與產業創新大環境。
發揮我國信息網絡、電商物流、工業大數據、超級計算、應用衛星、設計制造創新鏈、產業鏈、生態鏈等優勢,構建全球創新合作網絡平臺、大數據資源、科技與產業創新要素,共建網絡信息安全保障,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全球經濟繁榮創造新環境、注入新動力。
第四要改革創新教育,培育凝聚創新人才。中國的科技人力資源超過8000萬,研發人員逾535萬,數量是全球第一,關鍵在于提升素質理念、創新能力、優化結構,必須改革創新教育,培育建設創新文化。
首先要培育先進理念和創造精神。因為先進理念是創新之魂,創意創造是創新之源,創新教育首要任務是教育引導確立先進科學理念和價值觀,培養學科精神、創新創業精神和工匠精神。
培育創新創造的興趣、自信心、激發人的想像力、創造力,遠比傳授灌輸知識更重要;引導任職科技與產業創新的大趨勢、新特點,新技術,樹立新價值。
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創新源于實踐,源于體驗和參與次,源于對需求和市場的前瞻和開拓。已有的只是和理論,僅是前任實踐的積累和規律的歸納,科技與產業創新永無止境。
我們還要拓寬知識基礎,培育創新、合同創新與合作共贏的能力,只是網絡時代的科技與產業創新更需要多學科知識的融合,需要培育求索新只是、分析理解大數據的數學方法和計算能力,要具備引領推動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能力,我們培育的創新創業人才不光自己要有創新,更要培養他吸引凝聚跨界人才協同創新,構建共創分享平臺、網絡和機制的能力,需要具有全球視野,吸納融匯創新理念、只是、技術與文化的能力。
最后建設培育科技與產業創新新文化。創新文化決定科技與產業創新的特質和品格,在化、現代化的進程中,科技與產業強國形成了各類特色的創新文化。譬如美國重視基礎前沿研究,重視提升STEM能力,尊重鼓勵自由探索、創新創造,形成了創新引領的創新文化。德國在全球市場競爭中,依靠富有特色的自然科學、數學、工程與職業教育,先進的工業標準,形成了嚴謹務實,優質誠信為特征的科技與產業文化。法國、意大利富有想象力、創造力、藝術的底蘊深厚,孕育了科技與文化藝術相互融合、優雅而獨特的創新文化。國慶傳統使日本形成了精益細致的創新文化,中國應該建設什么樣的先進文化,必須要培育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要求,創新創造、求真務實、精益求精,開放合作,共創共贏的創新文化,謝謝。
主持人(陳彪):感謝路甬祥院士給我們的精辟見解。接下來,我們要請上來的是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爵士。他是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欽定講座教授,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雅典科學院等多國學術院所的院士。他最知名的學術成就是針對勞動力市場和宏觀經濟間交互作用的搜索和匹配理論,2010年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F在有請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爵士就“科技創新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發表演講,大家歡迎。
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各位早安,我非常感謝剛才路甬祥院士給我們做的精彩演講,因為我們知道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我們覺得創新和科技非常的重要,所以他的演講已經充分強調了科技對于中國產業和世界經濟的影響。
我在這里從學術的角度來探討,我們首先會講經濟增長,我的演講是聚焦高新產業和產業創新以及經濟增長之間的關聯,我自己在研究當中會分析經濟增長的不同因素,會分成不同的驅動因素,為何一個國家會增長的如此快速,為什么另外一個國家,增長的緩慢,我們根據不同的經濟體來分析,我聚焦在這兩個方面,因為我們知道有一些國家經濟增長的比較快,可能他們投資的更對,投資的更多,或者是他們在一系列的勞動市場上面管理更為有限,在勞工市場上或者工業上面的科技應用也更好,或者他們提高科技知識的應用,提高了產業里面的科技產量和科技生產力,我們從這兩個源頭來進行分析。
我們講到一些技術的引進和技術的輸入,包括一些技術的蟬蛹,首先講一下第一點,這點對于中國來說我覺得是很重要的,因為中國和其他的亞洲國家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這一個科技的進步來等等世界上增長率最快的國家,這一個增長率持續了20多年的時間,另外我們看到他們對于制造業和高科技的生產投資的也越來越多,在這些行業我們看到在這幾年的投資不斷的上升。
另外正是這些投資讓我們有更多的基于現在生產率的工業的輸出或者商品的出口,在工業這個部門來說原來跟農業不一樣,如果是農業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工業就可以聘請在農業部門的一些勞動力,這樣子就能夠去平衡不同產業之間的發展,在80年代我們看到了在工業行業出現了長足的進步。
另外我們在講到第一階段的經濟增長,這個經濟增長是我們所看到的很常見的增長方式,國家采取一些改革,采取經濟刺激的方案,就能夠讓人們從農業轉到工業,隨著我們越來越多的投資在一些國家的刺激的方案或者吸引外資,由外國的投資進入中國,這樣也能夠進一步的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
我們看到對于經濟或者是他的一些我們所講的邊際效應遞減的規律來說,如果我們看到技術的革新,投資,其實它的生產率是有一個邊際遞減效應的,對于經濟的刺激會逐漸的放慢。
我們在講到第一個規律的應用,中國發展的非常好,在現在這個階段并不能讓中國的經濟發展的非???,仍然是中國經濟的動力,現在我們的投資占GDP的50%以上,投資大多數在房地產行業,那么總體來講出發就是我們現在的增長,不再是一個很好的中國發展的方式,你可以看到我們中國官方的數據會和德國進行比較,我們有這樣一個中國制造2025的計劃開始之后,怎么去比較呢?比如你和美國比較,和德國比較,他們投資的水平是差不多的,都是20%的GDP比重,而中國是48%的比重,所以這個區別是非常明顯的,在90年代的時候,中國占GDP的40%以下,所以我覺得主要動力是邊際遞減效應,效果不會像以前那么好。
我們在剛剛說的中國制造從投資驅動轉成國內消費,我們需要把中國投資占GDP的比重占20%作用,就像發達國家一樣,中國的投資增長要快,和歐洲相比仍然增長的效率是比較低的,可以看到我們人工生產率持有美國20%,歐洲的15%,和歐盟相比15%左右,15%到17%,在這里可以看到中國的水平有一個對比,GDP值我們只有歐盟的三分之一,但是和中等收入國家相比,怎么樣提高生產力呢?怎么樣從現代的高比重降到20%甚至以下呢,就是像深圳這樣的城市,中國來講和發達國家相比是最應該改善的,現在我們的機械化水平很低,能不能做成這樣,有一些障礙,所以很難出現我剛剛描述的那樣,我還沒有看今天的展會,我希望看到很多關于農業生產率效率提升新的科技消費,而不僅僅是剛剛我們說的對于云計算,其他高大上的東西,你在這里可以看到工人產出,人民幣產出不比例是農業勞動力和非農業勞動力生產的比重,很明顯我們需要把自己的農業生產力提高到非農業工作的生產力這個水平上來。
然后更多的聚焦于我們中國制造2025工業的制造,工業裝備的輸出,就像我們已經提到土地的并購,它是一個機械化大規模農業工作的前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把農業發展的更快,黃色的圖是農業,藍色和線是發達國家就業率,而美國已經達到大規模機械化的水平,所以農業的水平以及農業雇傭農民的數量非常的低,你到發達國家去看他們的農業生產幾乎看不到人,比如歐洲,我在英國經常去到鄉村宣布,看大片的土地,基本看不到有人工作,都是機器在工作,他們已經實現了完全自動化的過程,因此在英國來說他們勞動力就非常的富裕,他不需要什么人就能進行大規模的工作,中國仍然有20%的人口是在農村勞作的,因此我們需要聚焦于農業技術的提升,
現在我們就到了這樣新科技的產業,最近我們發布了很多重要的文件來講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十年的計劃,是李克強總理提出的,這個計劃要干什么呢?我覺得他做的事情非常重要的,他是把中國的技術放到中國的產業里面去,比如說數字技術,能夠給十個產業提升科技,比如說機器人裝備產業,以及可以創造更多的制造創新中心,來實現我們中國制造2025的計劃。
服務業行業的進步來與工業制造2025相配套,他能夠幫助工業生產力的提升,尤其是在與制造業相關的服務業能夠得到提升,我們知道歐洲現在落后于美國,最近幾年,尤其在服務業,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歐盟的原因,我們現在有英國脫歐的情況,他使得我們歐盟很多就業,尤其服務業的就業受到了影響,包括軟的服務,管理受到了影響,在美國這些行業都是非常貴的,成本非常高,但是他們對于國家的發展、經濟的增長非常有作用,作用非常大。我們的中國制造2025應該是市場驅動的,我們需要不斷的去執行政府管控,政府引導這樣的實施戰略,我們需要進行機構的改革,以及增強金融方面的支持來提升中國制造2025年的戰略。
我們的目標是在2025年中國能夠達到德國和日本早期工業化制造的水準,現在我想問一下大家,我們這樣的前景是什么,到目前為止你們覺得中國2025的前景是什么,我們現在有很多的商業計劃,我們現在有一些問題,比如工人勞動力成本,工資的增長,以及我們怎么樣去讓計劃得到實施,我們知道研發非常的重要,我們需要更多的投資到研發上,我們需要更好的金融方面的支持,以及更高的金融自由度,當然現在我們對于研發的投入,以及2025的投入還沒有達到國家要求的水平,這個比例和世界其它國家還非常的小,和以前縱向相比,我們可以看到在數據表中,中國和美國、歐洲國家相比和美國相比,日本、韓國相比,我們其實是最弱的,藍色是商業研發,中國在這項數據較低,紅色的是政府研發的投入,主要是軍事國防方面的投入,中國和其他國家持平,綠色是關于高等教育研發的投入,我們知道高等教育對于工業制造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看到在美國這個比例比較高,比如斯坦福這樣的大學,包括日本的大學能夠為工業制造和科技創新提供很高的智力支持,但是中國在這方面投入比較低。
我們看研發占GDP的比重,最高的是韓國,以及以色列,以色列主要投入于軍事,接下來是比日本、芬蘭、瑞典,這些都比中國要高,中國大概是GDP2%研發的費用,幾乎只有日本的一半,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就要發展投資的力度,以及直接的吸引外資,我們知道FDI是重要的渠道,尤其是外國的國家到中國來投資,他通常會有一個技術上的優勢,他能夠把新的技術轉化到中國本地的企業來。
FDI是中國近期經濟增長中最重要的因素,比如蘋果,在深圳有制造工廠,現在我們有很多財富500強的企業他們都在這里,他們非??粗卦谥袊幸粋€市場,他們把新的技術帶到中國來,我們來看這張圖,FDI流向的情況,FDI在中國目前是一個下降的趨勢,如果你看FDI進來的曲線,還有藍色的中等收入國家流出的曲線,你可以看到中國其實并不能夠比其它中等收入國家吸引FDI,淺藍色的體現度FDI從中等收入國家的流出,其實流出是在上升的,我看了一些英語東方的宣傳材料,中國FDI流出的勢頭遠遠超過了流入的勢頭,雖然中國的一些對外英語宣傳的材料,這里面中國的資金在海外紛紛進駐,中國在海外找到更多的投資標的,接下來看FDI的趨勢疵到了2013年在中國的趨勢和其他類似于中上等其他國家的收入非常相似,中國資金的流入已經下降了中國資金紛紛用處,這也影響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而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們來看資金流出,里面有更高的一些海外投資的回報,投資者紛紛去海外投資,可能是中國投資的一個新趨勢。
另外我們也需要無更多的高科技的一個引入,因為在之間中國靠改革開放,靠開放市場去促進中國經濟的成功,當時已經成為一個所向披靡的局勢,為什么中國的公司現在要紛紛的尋找海外的投資,我們知道在中國歐商會對中國的投資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在中國內在市場還是有很多門檻,尤其是讓外國的公司不能夠準入,比如有一些不同的規管細則,德國的一些負責人,比如說商會的負責人他們覺得讓歐洲的資金進入中國是有許多道路,中國的資金流出到海外可能要暢順很多,雖然我們現在說爽暢特市場是自由的,但是這給對方設障的情況非常不一樣,中國資金流入跟引進外資是一個非常迥然的途徑,另外我們在看到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規管非常的嚴格,有很多的文書和紅頭文件需要等候批復,非常長的申請時間,有很多的法律要調查。
對于一個總體的評估就是現在中國制造對于生產力來說還是很大力好的消息,過去20年里面一些先進的工業國家由于是ICT和高科技的部門杠桿的驅動,而我們看到一些核心的技術也會有積極的溢出效應到其他的工業部門,如果是中國要成為一個新的技術的世界領導,那就需要有一個更好的助推力,包括國企的改革,但是在新的技術溢出效應到了高科技產業,能夠進一步的去發揮他們的一些助力,才能夠有可持續發展。我們知道中國的政府、國務院他們的決策也非常的重要,這是我的介紹,謝謝。
主持人(陳彪):感謝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爵士深入淺出的演講。下面將要上臺的是意大利國家新技術、能源與環境委員會(ENEA)前主席、諾貝爾物理學講獲得者卡羅·魯比亞教授??_·魯比亞教授是著名的意大利物理學家,他因在粒子物理實驗領域特別是弱相互作用研究方面的杰出貢獻,曾在198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30多年來,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動中歐科技合作,特別是1993年提出“免費使用互聯網協議和程序”的決定對于互聯網在中國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教授主要致力于研究未來能源供應問題,2015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下面有請卡羅·魯比亞教授發表演講,大家歡迎。
卡羅·魯比亞:非常感謝,各位早安,我的演講當中我會跟大家描述現在的地球過去的面貌,以及未來的狀態,以及他們的人類與能源這個終極問題之間的關系,我會先介紹一下地球過去的狀況,它是未來我們生存的依托,我們知道太陽系是45.4一年形成的,由于當時太陽星球的一些暗物質對接而成,來自太陽和其他太陽系的原始星辰逐漸堆成了太陽系。
我們知道太陽作為主要的動力來源為這個地球的形成提供了很多的原物質,而在各種力量的角逐和博弈之下形成了抄襲海洋以及不同的海洋生物,而我們逐漸有了這個大陸,我們知道復雜的,多樣的DNA讓地球生命成為可能,這已經有大概六億年的歷史,受到大進化的一些推進,包括生物滅絕,由于天災引起的滅絕,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在一些天災里面對于地球產生的重大影響推動力是什么,包括在一個歷史時期之內有不同的指數可以去昭示大規模物種的滅絕,這些都是發生在過去的,尤其是TETM,熱能變異發生的指引,這會讓1500到2000個碳物質釋放到海洋或者大氣里面,這就讓水的一個生物的成分發生了變化,這在原來生物滅絕的基礎之上,讓這些新的碳化合物形成新的物質,75%陸上的生物,他們沒有經歷這樣的時間也會經歷滅絕。
過去500萬年里面,看到了冰川和冰川層之間的周期變化,我們所說的冰河世紀,過去500年再到過去300年是人類世紀發展非常重要的時間段,對現在地球的構造形成了很大的影響,比如有一萬年或者十萬年,這個時間之內其實是沒有任何的生物存在,大概80萬年前在一個地質磁場逆轉之下,有4100年到億萬年之間生物的存在,他們都對未來的生物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我們看過去100年地球氣溫的變化,這里面看到了在過去100萬年里面的氣候,他們出現了這樣的低估的情況,左邊有粉紅色代表地球氣溫過熱的情況,跟后來的物種和人口的形成所息息相關,當有災難情況的時候,我們看到生物的這種參數是處于低值,我們看到在過去42萬年里面地球的溫度就是從冰端到南極洲的一個冰川的形成。
大概過去2000年的歷史里面,北半球一個氣候的記錄,他里面在較寒冷和較溫暖比較溫和的區間之內變化,則黑是過去2000年到1000年之間的氣候變化,在中間我們也有兩個非常小的顯著的風值的變化,氣溫會突然的下挫,大家在圖上也可以看到,1700年前氣候逐漸的會持續比較溫和的狀態,一直持續到工業革命,1960年代之前,第二個非常重要的事件是地球形成的過程當中,人類的探索和人類人口的增長,而在每一秒我們知道有21個人出生,有17個人會去世,每天人口競爭是三個,每年會有22萬人口的增長,現在人口的增長率不斷的上升,所以人類的增長也會給地球造成巨大的影響,這是人類未來生存的條件,和其他的植物、生物都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過去四億三千年當中也發生了變化,語言慢慢的使用,國種的形成,也能夠對人類造成很大的影響,其中有10%的人類能夠得以生存,人口的一個增長其實在這個地圖上能夠看到,這是預計到2020年的時候將會有80億的人口,而在20世紀的時候,我們知道這個數字還不夠40億,泰國、印度、歐洲都是人口增長的重點,但是在18世紀、19世紀人口增長的一個地域的區分就很明顯,1900年人口只有16億,1950年人口上升到24億,現在人口是有50億,預計將來人口會增長到80億。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也會有沉重的能源壓力,這里面的數值表明每10億人口增長的能源消耗的增長,1800年開始之后,如果每一個人消耗大概1000瓦,在1850年之后能源現在也出現了增長,大家可以看一下1和N的平方值,我們看到隨著能源使用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是緩和了人口增長的壓力,大家可以看到是1850的變化,大概是11.3億的人口會有0.68的人均消耗值,過去80年里面,因為這是我一個衡量的數值,我看到過去80年,全球的人口上升了3.4萬倍,能源的生產增長12.7倍,人均2.3噸煤,同樣的人口,其他的能源像一些核能或者能源,將會有更大的一個消耗,而在美國這個數值是14。
我們看到現在的一個緊急情況就是要應對新的現象,我們講到所謂以人類為中心時代的發展,因為我們看到一個獨特的人口持續的穩定,是出現在我們講的冰川之后,我們現在看到有不同的能源可以去支持一些生命還有人口文明的增長,而現在人口的繁殖所面臨的問題,或者人類的行動是怎么樣影響到未來的氣候呢?比如說在1750年的時候,我們會有消耗大概1000億噸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是到了工業革命以后,以及到了現代人類學時代以后大大的增加了,毫無疑問以后碳排放的處理會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這張圖,2015年全球溫度的增長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紅色的地區都是溫度增長達到了正的四度的水準,尤其是歐洲、中國和北美。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標,這是一個600年的預測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模擬的模型,可以看到二氧化碳期是很長的,我們知道一些金屬的外殼期是26000年,同樣在這個時期我們可以看到二氧化碳存在的時間非常的長,可以達到1萬年,是很難去消弭的,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比如說像美國和德國他們發電量占到全世界的一半,也占到印度的70%和中國的80%都是靠煤炭來發電的,我們怎么樣能夠把我們的環境變的更加清潔呢,我們用更加安全的能源來為國家的生產提供供電或者是提供能源,比如我們可以把一些能夠產生二氧化碳的氣體變成天然氣,我們在日內瓦有這樣的會議和協定,你可以看到每四年都會模擬一下當地水質的情況,來保證碳的排放不會超標,當然煤炭的燃燒一直會繼續的,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我們可以看到圖標中已經被燃燒掉煤的數量,是能夠產生二氧化碳的量,在很多年之后效果才得到消耗。
新科技是唯一能使我們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最重要的科技是如何減少二氧化碳的管控和排放,現在我們全球經濟以及能源的供給主要還是化石燃料,他是我們現在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但是為了讓我們的經濟更有活力,怎么樣去替代這樣的化石燃料呢,我們需要給他們設一個限額,更好的管控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其他物體的排放,另外我們要非常有爭取性的去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比如風能和太陽能,尤其是在未來的25年,我們將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大概是下降25%,這張圖標中可以體現我們在未來25年可以看到可預測的清潔能源使用率的提升,從2011年到2035年大家可以看到煤炭和石油預測的使用率在不斷的下降,而一些清潔能源比如天然氣、核能、可再生能源提升的概率是8%,它是非常持續的增加的過程。
我們的一個首要目標就是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排放,然后發展可再生能源,并且我們有雄心勃勃的計劃,替代現在暫時不可或缺的化石燃料,現在的一個超料是我們盡量減少化石燃料的可用性,要有非常堅決的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計劃。
下面怎么樣用一些能源,比如用天然氣去代替這樣的化石燃料呢,我們可以更多的用天然氣,也可以通過碳排放的交易來進行控制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的使用,但是我們怎么樣在未來保證我們的清潔能源得到更高的利用呢?尤其是對于這樣一些發展中國家,我們可以通過控制它的排放來減少他們使用化石燃料,以及可以通過水能發電等等減少碳消耗,當然我們還有更新的科技,比如我們可以有新的一些燃料,水力發電,天然氣,可燃冰來代替我們現在化石燃料的燃燒和使用,你可以看到像天然氣的使用中可以通過早期的發酵讓天然氣溢出,并且得到使用,包括我們在使用這樣煤炭的時候我們用新的技術讓煤的效率得到更大的提升。
2000年我們現在的天然氣只占美國天然氣產量的1%,到2030年會占到美國天然氣供給的36%,我們可以看到海洋天然氣在清潔能源中的使用比重越來越廣,并且逐漸推廣到全世界。
我們現在所說的可燃冰,它是豐富軟料的結晶體,它是一種化學物質,不需要更多化學的合成,我們可以用高壓的方式,讓他這樣一個物質變的穩定,讓他的燃點達到18度,通過加壓來改變它的燃點,這就是我們現在可燃冰燃燒的圖片,我們現在這樣一些研究的對象就變的非常的學術,現在科學家們都在研究這些燃料的特殊之處,比如說在自然中水的質地,在合適的溫度和壓力下怎么樣更好的清潔我們的能源,更好承載我們環境的壓力,以及我們天然氣還有水利的應用潛力是非常巨大的,它相當于一萬億噸化石燃料碳排放的消耗,我們知道從地表下面2000米有很多燃料的存儲。
怎么樣把新的能源燃料開采出來是另外一個我們要研究的問題,比如我們從近海的天然氣的化合物的勘探,采集,在近海的地方進行采集,這個圖可以看到我們通過遠洋采運的船,近岸的游艇更多的使用這些清潔能源來代替非常巨量的碳的排放,在中國我們已經有這樣一些清潔能源的應用,我們主流的能源公司,都參與了這樣的計劃,你可以在這張圖中看出,中國已經有900萬億平方尺天然氣的儲量。
最后我想說我們有很多的可替代的程序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家看這個天然氣然說的公式,會產生兩個氫和兩個碳,碳能降低全球低溫變暖的速度,我們現在一個計劃是非常獨特的項目,他使得我們能夠從根本上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我們有能力做到這樣一點,我們把碳從二氧化碳的構成,如果我們燃燒天然氣這樣就減少了碳的排放,這張圖可以看出它化學反應的變化,天然氣放到沼氣池發酵會產生氣泡,變成了氫氣,這是一個事例,這是我們最后得出的結果,你可以在這里看到我們使用早期能源的效率,在溫度上升和壓力上升的過程中確實能夠產生非常好的效果,把二氧化碳變成氫氣和碳變成能源,減少碳的排放。
最后我想指出一點,我們現在這樣一個低碳經濟,要用更加可持續、可再能的能源代替現在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我們注重化學結構的改變,讓他盡量產生水和碳,而不是產生二氧化碳,我們還有注意氣體遠程運輸的應用,比如把它變成液態來進行運輸和儲存,可以更好的來替代,作為低成本的原材料來進行應用,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減少碳燃料的使用,如果我們沒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應該就會逐步降低,這是我們所希望達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更多的可再生的能源進行應用,來強制性的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要素是我們把它變成常態化的過程,在后面進行二氧化碳的降低,我們重復這樣既可以節省能源,從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另外除了天然氣之外,我們也可以使用頁巖氣還有沼氣,我們知道原材料和化學物的循環都會減少,我們在近些二氧化碳減排的時候,我們要從能源的架構來開始,比如在早期的使用進一步的優化。
在未來十到十五年是一個關鍵的一年,將會對能源的安全,氣候變化的防止,以及經濟的增長和工作崗位的創造有很重要的作用,這就是我的演講,謝謝。
主持人(陳彪):感謝魯比亞教授與我們分享他對科技創新發展的展望,接下來,將要演講的是高通公司總裁德里克·阿博利先生。由德里克·阿博利領導的高通公司是全球3G、4G與下一代無線技術的領軍企業,也是移動行業重要創新推動,全面負責制定和推動高通公司關鍵戰略、帶動核心業務發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下面有請德里克·阿博利先生做精彩的演講,大家歡迎。
德里克·阿博利:非常感謝主持人,非常高興來到2016年中國高新技術論壇。
我想先給大家分享一下高通對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愿景,怎么驅動物聯網的發展,以及我們現在進行了什么樣的項目,能夠幫助我們的公司去促進IOT的應用。
首先我想講一下高通的歷史,我們在過去30多年的時間一直都投資在技術,進一步驅動人與人的連接,以及世界跟人的互聯互動,我們一直大力的投資,把我們最新的技術,包括一開始從模擬信號再到數字信號,再到現在的時代,現在我們在世界各地已經部署好了很多4G未來應用的基礎,高通已經引領了很多新一代網絡技術的發展,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這些技術,我們希望把原來的桌面系統轉變成移動的系統,我們跟不同的電子設備都可以隨手使用,隨處實現連接,這是跟過去的個人電腦有很大的差別。
在進一步的發展當中我們會促進剩下沒有得到互聯網連接的人,能夠更好的被網絡覆蓋,原來我們推出4G,我們希望把萬事萬物互聯互通,有數十億的設備能夠成為一個智能的連接,或者互相連通的工具,這將會改變世界的運營方式,我們的效率極大的提高,會享受到更多的愉悅,很多的連接需要大規模ID系統的升級,以及智能手機系統的轉移。
另外我們希望把不同的技術能夠融會到這一系列的虛擬技術融合當中。首先講一下物聯網,跟原來的智能手機不一樣,我們原來從低端的產品到高端的產品,比如可穿戴的產品,到機器人無人機,或者智能的設備,還有智慧城市,我們原來講到的云技術,互聯互通,在過去和現代都非常不一樣,我們要把合適的解決方案帶到市場,更好的匹配,促進經濟的發展,這也是我們另外向前發展的前沿,IOT代表了非常好的機會,讓我們在世界都可以形成增長,很多公司把好的產品帶到不同的地方。
我們也知道移動技術將會推動物聯網的增長,能夠進一步的促進物聯網的使用,為什么會有這樣增長呢?當我們講到移動技術的時候,其實原來他們之間的技術是不匹配的,比如原來十億智能電話也會進行功能的轉移,這樣子有了新技術,可以讓原來的技術更快的實現商業化,另外它的發展周期也會更快,比如汽車行業或者健康業,他們更新換代的周期比設計更快,讓我們進一步的能夠把市場更好的跟需求所匹配起來。
另外我們也能夠看到很好的一些設計點,我們現在每天試用手機,里面有一些技術和解決方案,非常小的影響因素都能變成很大的功能,連接性、計算性,功耗卻很低,這些設計點是很難做到的,我們希望能夠在設計的時候有這些屬性,能夠更好的讓技術應用到IOT的領域當中。
高通的平臺解決方案其實也是得益于他對于芯片的投資,我們是在世界上網絡芯片最大的供應商,另外我們有系統為基礎的解決方案,我們在不同的領域有跌新,包括信息創新的領域,另外在我們進入IOT的時候其中最大的一個瓶頸就是能夠讓我們有更加快速、更加廣泛的IOT的應用,讓我們更快的去應用這些技術,對于公司來說、對業界來說,傳統上他們也能夠更好的促進這些鏈接性,蜂窩網絡。
對于高通不僅僅是有一些領先世界的芯片組,我們也在建立一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包括以研究為目的的項目,包括由原來的IOT虛擬的項目,這些解決方案能夠提供更好的參考值,去提升硬件和軟件的解決方案,能夠把解決方案提供給機器人或者無人機,公司是做動態的模擬,甚至制表的公司都能使用這個平臺,讓更多的行業廣泛的應用。
我現在想花幾分鐘的時間講這幾方面,高通對此非常的有激情,我們講到未來的交通,交通是關于改變的,這不僅僅是把車聯系起來,高通其實讓超過2000萬輛車能夠有了LTE和其他蜂窩的技術,我們會繼續推動車的運用,把它跟云結合起來,另外我們做的遠不至于此,我們所做的把車和附近的物件聯系起來,包括其他的一些物件還有行人道上的一些交通指示,這樣就能夠增加在行人和道路運行當中的安全性,并且增進安全,降低碰撞的可能性。
94%的交通事故都會與人的錯誤所引起的,如果我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就可以拯救成千上百萬的生命,另外隨著基礎設施不斷的發展和車載技術的成熟,我們講到車輛的互聯互通,他的下一步發展就是無人駕駛和自動駕駛,高通也非常致力于促進電腦和計算技術跟車載技術的融合。
我們講一下無人機和機器人,你們可以看在不同行業應用的無人機,有些無人機有不同的集成電路板,比如我們有消融處理體,促進互聯服務,傳感器的融合,無人機的市場我們的產品讓無人機更加的輕盈化、精準化的發展,這樣子減輕它電池的重量,更好的促進它的性能,我們也跟不同的合作伙伴所合作,比如騰訊還有其他的一些中國的機器人制造商所合作,未來會有非常令人著名的前景。
VR、增強型現實,我們早期的解決方案是在VR的市場上面原來設備沒有計算能力,我們內嵌了這個設備,比如一些不同的頭盔,頭戴的設備能夠有這種技術的融合,現在這個基數已經能夠更好的移動端來改變,并且結合到VR,我們看到有很多酷的方面,你可以坐在家里面,可以去體驗360度的無死角的全景體驗,學生他們能夠通過VR不出戶可以看世界的美景,在醫療和健康行業應用也非常廣,我們驅動不同的創新,我們使用消融368處理器,我們最近也宣布了新的寫作,跟騰訊的合作,在深圳的創新園把游戲、娛樂跟VR結合起來,這是非常激動人心的發展。
智慧城市和其他的一些大會的機遇都在我們面前展現,中國致力于智慧城市的發展,我覺得這是非常明智的舉動,我們在不同的地方看到智慧城市的發展戰略,之前講到車輛跟智慧城市的結合,車的是否更好的監督污染的減少,以及其他漏氣還有廢氣的排放都能得到更好的檢測,或者加用燈泡,智能小型蜂窩網絡的準入,這些機會都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另外我們看到激動人心的機會,我們很難想象在未來會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我們還有醫療物聯網,在醫療行業信息流也非常重要,這能夠幫助我們有更好的智能方式照顧病人,比如傳統的病例信息,遠程的醫療,因為各種障礙不能得到治療,我們講到多合一的解決方案,病人在醫院里得到更好的檢測,這也能夠讓我們叫做醫療的物聯網,體現里面的一個操作性,醫療級別的平臺,把不同的傳感器和醫療設備帶進來,有人有糖尿病我們會把他跟一個監督器聯合起來,提醒他什么時候復診,和血糖的情況,血糖上升可以給他發送一個簡單的信息,要求他們采取相關診療的方案,這樣子就能夠極大的降低進一步惡化時花費的醫療成本。
在醫療行業能夠讓醫療互聯網有更大的可以作為的地方,今天發生的變化我們都是用4G技術取得的,我們現在還有更多的機會,通訊技術慢慢移向5G,5G的研發已經有十年的歷史,我們可以讓更多的手機進行上網和互聯,能夠讓客戶消費更多的網絡數據看網上視頻,可以獲得更好的娛樂體驗,另外5G應用讓我們有更多彈性的體系,給我們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考慮4G系統的時候,我們并沒有考慮到互聯或者無人機,智能服務,5G現在都可以實現,也就是說5G的系統能夠更好的優化這樣一些應用,能夠使我們的產品應用可靠性更高,進行關鍵性的任務服務。我們最近開始宣布要加入5G的原生系統,來通過一些測試,最近我們也會宣布另外一項5G新的技術,讓獲得許可的用戶或者未授權的用戶都能接觸到5G的應用,另外讓它更快的市場化,我們未來5G的市場給我們的想象是無限的。
最后我簡單評價一下我們和深圳創新中心的合作,我們有一個非常長期的中國市場的合作,并且和許多伙伴,比如智能機的生產商都合作的非常密切,包括我們在ICD行業中國的精耕細作,我們都非常驕傲。最后我想說一下我們在深圳新建了一個創新中心,我們會提供技術支持,為深圳的伙伴提供技術支持,幫助他們創新,在IUT行業和其他的應用,我們會和騰訊簽署意向合作備忘錄,建立另外一家創新中心,我非常高興和深圳,能和中國有這樣的合作關系,能把5G推向到未來,謝謝大家。
主持人(陳彪):感謝德里克·阿博利先生的精彩分享。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今天我們有幸聆聽到各位嘉賓不同角度的見解,感受到不同領域權威專家和杰出領袖的思想碰撞。面對全球新一輪的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浪潮,我們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匯聚各方面力量,擴大科技經濟交流合作,共同為促進世界經濟復蘇,為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最后,讓我們再次以熱烈的掌聲對各位嘉賓的精彩演講表示衷心的感謝!
論壇到此結束,謝謝大家!